推土机D170

 行业资讯     |      2025-04-05

他急于想成立一家言,故每每标新立异,而很有些地方出于勉强。

倘若依于孟子自己的见解,其正是要正人心,息邪说,而依于牟先生,孟子的论述亦有误,这大概是孟子本人不愿意承认的事。下节便对朱子的诠释进行讨论。

推土机D170

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因为象山亦不是以注经的方式释孟,所以不易看出他对《告子上》的见解。进入专题: 牟宗三 圆善论 。但牟先生的诠释则与以上学者都不同,不同于赵岐,亦不同于朱子,而较朱子极端些,牟先生言: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案:公都子如此答可谓不伦不类。⑥熊十力:《读经示要》,见《熊十力全集》(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65~566页。

(14) 这里说善是性,恶亦是性,而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孟子认为性善,二人与明道的讲法还是不同,故牟先生判明道的讲法不是原意。⑨阳明心学其实也受有禅学的影响,而禅学更是谈明心见性,对于文字施设等并不重视。张栻只是以朱熹为中心的道统叙述的一个配角,一种烘托。

吕伯恭拳拳家国,有温柔敦厚之教。(50)[宋]陈淳:《答西蜀史杜诸友序文》,《北溪大全集》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62页。(20)又说:元晦数通书讲论,比旧尤好。按照这一叙述,朱熹在会讲中是传道者,是正统和主流的代表。

其次,是关于太极的问题⑩。谓有宁有迹?谓无复何存。

推土机D170

(44)[宋]黄榦:《复林自知》,《勉斋集》卷第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87页。(39)吕中说:岳麓、白鹿书院又得张、朱二先生振之。幸甚幸甚,恨未得质之。李心传说:中立传郡人罗仲素,仲素传郡人李愿中,愿中传新安朱元晦。

(56)[元]胡助:《纯白先生自传》,《纯白斋类稿》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4页。但朱子弟子后学为了树立朱子学的权威,强化朱熹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按照朱熹为主导、朱熹地位更高、在会讲过程中张栻更多地接受了朱熹之学的思路对朱熹、张栻的会讲加以叙述,在叙述中体现出朱熹、张栻学术地位的高低与社会影响的强弱,这实际上就对朱张会讲进行了一种塑造和建构。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71页。(41)[宋]魏辽翁:《答刘司令宰》,《鹤山文集》卷三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7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12页。

《语孟精义》有益学者。康侯传其子仁仲,仁仲传广汉张敬夫。

推土机D170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075-4076页。(51)[宋]真德秀:《先贤祠》,《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十九,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909页。

(32)关于如何自为一家,即其各自的特色如何,这一点韩淲曾有过论述,他说:张敬夫卓然有高明处,虽未十分成就,而拳拳尊德乐道之意,绝出诸贤之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讲只是他们长时期书信讨论的延续和发展。朱熹说:惟时得钦夫书问往来,讲究此道,近方觉有脱然处。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元代朱熹的地位不断上升,以朱熹为核心的道统意识渗透到士人的观念之中,但仍有学者试图摆脱这种观念的影响,从不同的立场对朱张会讲加以叙述。⑤在与陆九龄谈及朱熹时,张栻很有感慨:书问往来,终岂若会面之得尽其底里哉!⑥在信件往复过程中,虽然二人都颇有收获,但是也感到,许多复杂的理论问题在书信中无法酣畅淋漓地表达、讨论,而双方的困惑、分歧,更是需要当面商榷、探讨,由此二人产生了当面讨论、对话交流的强烈愿望。甚至湖湘后学为了突出湖湘之学的正统性、正宗性,表明湖湘之学已经超越了湖湘一隅的地域局限而属于主流学术的一部分,也刻意突出朱熹对张栻之学产生影响的一面,彰显朱熹到访岳麓对湖湘学派发展的意义。

故不思今只理会个知,未审到何年何月方理会终之也。(20)[宋]张栻:《答陆子寿》,《南轩集》卷二十七,杨世文、杨蓉贵点校:《张栻全集》,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第920页。

(48)[宋]程端蒙、程若庸:《治道第六》,《性理字训》,徐梓、王雪梅编:《蒙学辑要》,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35页。(16)[宋]朱熹:《答石子重》,《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宋]真德秀:《真文忠公读书记》卷三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0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6页。有诗谢南轩曰:我昔抱冰炭,从君识乾坤。

张栻、吕祖谦虽然有志于道,但天不假年,学术成就有限,只有朱子年高德劭,堪称一代宗师。张栻亦将朱熹当成思想上的良友,在谈及朱熹时充满赞赏:元晦卓然特立,真金石之发也。朱熹不远两千里,从福建来到长沙,既不是挑战者,也不是求教者,朱、张二人是平等的学友关系。本文所关注的是学术史、思想史上的朱张会讲究竟事实如何,这一事实又是如何在历代学者不断的叙述中被建构的。

(68)[明]戴铣:《朱子实纪年谱》卷一,《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尽管如此,以上种种叙述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把朱熹、张栻、吕祖谦三人或朱熹、张栻二人作为周程之道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张栻纯粹不杂,但不如朱熹,吕祖谦则远不及朱熹。是晦庵太极之说尽得之于南轩,其言若合符节。

(28)[宋]陈亮:《钱叔因墓志铭》,《陈亮集》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20页。盖张之识见,吕之议论,朱之编集,各具所长。

其能发明先贤旨意,溯流徂源,论著讲解卓然自为一家者,惟广汉张氏敬夫,东莱吕氏伯恭,新安朱氏元晦而已。二人皆对会讲中切磋与进益深感满意,大方向上达成了共识。四 朱门弟子后学对朱子的尊崇与对会讲叙述方式的建构 朱熹在其理学体系建构过程中,提出了道统说,建构了圣人之道的传承谱系,他本人也具有自任的意识。(66)他强调的是张栻、吕祖谦取资于朱熹,并且把朱子置于当时众多学者学术活动所围绕的核心。

(34)[宋]李心传:《道学兴废》,《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六,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8页。(12)再次,是知行问题,朱熹后来说:旧在湖南理会乾坤。

近读其语说,不觉胸中洒然,诚可叹服。六 余论 事实在被叙述时,不可避免地会着上叙述者的颜色,这也就意味着这种叙述或多或少会遮蔽掉被叙述者的颜色。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尊崇朱熹的氛围非常浓厚、朱熹在道统中的地位远超南宋诸儒之上的时候,个别学者对朱张关系的定位仍然有与众不同之处,把朱、张一同视为道统正传:朱、张二子得孔孟道学之正传,求孔孟之道当自二子始。(23)[宋]陈亮:《与张定叟侍郎》,《陈亮集》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2页。